请告诉我广州沙面的历史!绝对不要什么那里的建筑很美,很浪漫什么的……要历史!谢谢?

183 2024-03-10 13:54

沙面自1858年割为租界区以来,一直是一个独立的市政区域,兴建之始,就有比较统一完整的规划,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羊城第九景)。

中国现在有而且只有2个这样保护级别的近代建筑群,另一个是上海外滩。

对寻常游者来说,广州沙面该是与北京的三里屯、上海的衡山路、雁荡路齐名的地方,而且,它是实实在在的文物,不似衡山路有一群装腔做事的假古董。

沙面,原是白鹅潭畔一片沙洲,由珠江上游河道流沙冲击而成,故名,后来成为迎送官吏的场所,以“鹅潭夜月”之名评为羊城八景之一。

据《广州坊志》记载:清道光26年(1846年),书舫尤盛,妓船鳞集以千数,咸丰丙辰6月(1856年)焚烧殆尽。

岛上郁郁葱葱,有“拾翠洲”之誉,现存古树中有超过300年树龄的。

广州沙面租界形成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7年12月,英、法联军攻占了广州城。

对于外国人频年横暴,广州人民奋起反抗,亦就在英、法联军占领广州期间,广州民众多次对外国人聚集的商馆区纵火焚烧。

1858年11月,英、法借口要恢复被焚烧的十三行商馆,由英国人柏克选定沙面,用《天津条约》赔款把沙面建成四面环水的小岛,迫迁中国居民,拆炮台,仅架东西二桥出入。

1861年9月3日签定为期99年的《沙面租借协定》,0.23平方千米的沙面正式沦为广州的飞地。

1949年广州解放后,沙面才正式回归中国。

1959年,周总理视察沙面,批示要保持旧貌,作为历史见证。

沙面建设之初(1859年),划西部44英亩为英国区,东部11英亩为法国区。

真正的建设在20世纪前后:筑路、植树、修建公园。

尽管英法各霸一方,但在兴建之始,就有比较完整的规划:一条贯通东西的主干道辅以5条南北向次干道将全岛分作大小不等的12个区,周围环状道路处处临水,宽阔的绿化带分布在各主次道路的中间形成街心花园。

道路结合绿化占了相当大的面积,古榕参天,绿草茵茵,为沙面徒增画意。

南端为公园等公共场所,形成对外屏障,领事馆区亦在较好区域。

现其规划格局保留完好,158株古树,150余栋西式建筑保存完好。

1865年最早迁入沙面的是英国领事馆(今沙面南街46号),法国领事馆于1890年迁入(今沙面南街18号)。

1915年在西侧(今沙面南街20号)建新馆。

沙面的大量建筑基本上是在19世纪末以后建造的,盛时,沙面外国洋行达30多家,一个世纪来有近70座楼宇由14个不同国家用作领事馆、银行、商行和教堂。

按建筑形式而言,沙面建筑大致可分4类:新巴洛克(Neo-baroque)、新古典(Neo-classic)、殖民地券廊式(Colonial Style)、和仿哥特式。

路德教堂(沙面大街14号)是仿哥特式的建筑,越南有不少这种风格的小教堂,与其东西相呼应的英国圣公会(沙面南街60号),塔顶是罗曼式的穹隆。

当然,这些异国风情的建筑毕竟还是由中国的工匠,在中国的土地上,力图适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建造的,糅合了岭南建筑的特点,亦有折衷手法(electic)的痕迹。

沙面有酒店、酒吧、餐厅、领事馆、教堂、会展中心、美术馆、网球场,真是广州动人的所在。

只是可惜白天鹅(1980年填江兴建)一条可怕的临空车道毁了珠江沿岸的景观,珠江两岸的高层对沙面的生态亦有破坏,已使珠江边一带成了广州的热闹中心,所幸沙面有大面积的绿化撑着。

六二三路骑楼商业街与沙面隔水相望,沙基惨案纪念碑、十三行街、文化公园都在沙面近旁。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下一篇:海口下飞机住哪里最方便?
上一篇:云师大住宿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