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有什么特产?

167 2024-03-03 04:26

一、壮族有什么特产?

1、五色花米饭五色花米饭是壮族人的特产,云南壮族人民称之为乌饭,不但色彩鲜艳,而且味道悠远。色彩有红、紫、黑、白、黄五种,叫“五色花米饭”。每年的秋后,壮族人就把上等的糯米挑选出来,单独放好留待做花饭用。

2、粽子壮族的春节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这三天主人和来客都必须吃粽子。因为粽子在壮家是一种高贵的食物。粽子象征着富裕丰收。壮族非常的好客,所以有客人来就会拿出最好的食物招待客人。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馅儿。馅儿是由去皮的绿豆、半肥不瘦的猪脖子肉和草果粉拌制而成,挟在粽心里,煮熟后,味道非常的鲜美。

3、火草粑粑火草粑又叫清明草粑粑,是一种将大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掺合,加入洗净的清明草和适量白糖蒸熟,放入碓窝里反复槌打到极粘稠后,做成的类似于干壳饼一样大小的粑粑。吃的时候用锅加少许香油微火煎热或者直接用火烘烤,慢慢让外皮形成一层黄锅巴,其香甜可口的味道让你无法释怀。

4、酸柑子凉拌水鸭酸柑子叶凉拌水鸭是云南文山壮族的一道传统名菜,属于属菜系。主要食材是水鸭。这道菜风味独特,有解暑和增进食欲之功效。色泽协调,美观大方,肉质细腻,香鲜,风味别具。

5、壮家岜夯鸡壮家岜夯鸡,是文山州广南县壮族独有的一道独具风味的传统美味菜肴,被称之为“云南一绝。”岜夯鸡的主要原料为3斤以内的鸡仔一只,以公鸡为最佳;“岜夯”为壮语,即酸汤之意。岜夯就是用红青菜或野菜制作的一种酸菜汤。现在做酸汤,其制作方法是先将红青菜工(或野菜)洗净、晾干,放入米汤内泡三至五日,其汤即为有酸味的红色汤汁。

二、壮族的特产是什么?

1,饮食特色 壮族是最早栽培和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发达,稻米也自然成为壮族人民的主食。稻米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有蒸、煮、炒、焖、炸等,各种米饭、米粥、米粉、米糕、糍粑、粽子、汤圆等,是壮族人民日常喜爱的食品。

2,建筑特色 壮族住房多数与当地汉族相同。广西西南和西北部分地区的壮族村寨,还保持着古老的传统住房形式“干栏”,又称“麻栏”。分上下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关养牲畜和存放杂物。

3,服饰特色 壮族的服装,大部分和汉族相同,但在桂西乡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还保存着自己民族服装的特点。

三、壮族特产血肠的由来?

以前,血肠为居住于中国东北的满族和锡伯族祭祀祖先神灵所用,为东北地区家常菜。绝大多数用猪血制成。其制作过程大致是用盐反复揉搓、清洗干净猪小肠,一端用线扎住,把新鲜猪血、盐、花椒等从另一端灌入肠中,大火沸煮,即可。制作精良的血肠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深受满族人民喜爱的一道传统美食,常和酸菜、白肉等一同炖煮,在冬日里食用。在其它季节也常见。 藏族牧民也喜欢吃血肠。 居住于内蒙古西部的蒙古族居民用新鲜的羊血配以白面、葱花等制作血肠

四、壮族最负盛名的特产?

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

五、壮族特产物品的名称?

府州桂花鱼,环江香粳,百色芒果,覃塘毛尖茶,广西肉桂,百色罗汉果,北海珍珠,石斑鱼,沙田柚,荔枝,香蕉,柑橙,金橘,木菠萝,菠萝,桂圆,山楂,山葡萄,恭城目柿,黄皮菜,灌阳红枣,扁桃,猕猴桃,白果,八角茴油,香菇,甜菜,甘蔗,白糖,玉林优质谷,薏米,东南墨米,环江香粳......

六、壮族有什么舞蹈?

壮族民间其它舞蹈,多模仿劳动动作。据统计,表现劳动和爱情生活的舞蹈多达几十种。著名的有舂堂舞、扁担舞、蜂鼓舞、采茶舞、戽斗舞、绣球舞、捞虾舞、桃叶舞、斑鸠舞等。舞蹈的剧目有《走在山水间》《山娃仔》《勒哨哇丙》《漓江三月》《歌催月圆》等

七、壮族有什么特点?

壮族特色节日:三月三

1、饮食特色:壮族是最早栽培和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发达,稻米也自然成为壮族人民的主食。

2、建筑特色:广西西南和西北部分地区的壮族村寨,还保持着古老的传统住房形式“干栏”,又称“麻栏”。分上下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关养牲畜和存放杂物。

3、服饰特色:壮族的服装,大部分和汉族相同,但在桂西乡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还保存着自己民族服装的特点,很多村落还会自己织布做壮锦

八、壮族有什么习俗?

壮族的习俗有:壮族三音、壮族会鼓、壮族嘹歌、“三月三”歌节、牛魂节、歌圩、歌会、蛙图腾与蚂节、六郎节、陇端节。

壮族三音

壮族吹打乐三音,是流传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南片壮垌的福堂、永丰等一带。这种吹打乐在壮垌红喜、白喜的日子或场所选择不同的曲调吹打演奏。

壮族会鼓

壮族会鼓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壮族人民独有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马山县壮族会鼓始于宋末元初,盛行于清代,最初的功能是驱鬼镇妖、外袭警报、祈求吉祥。因敲起来气势磅礴、热血沸腾,渐渐成了民间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一直流传。经过申报,2008年11月10日,马山县壮族会鼓被列入广西自治区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壮族嘹歌

壮族嘹歌,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平果市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壮族嘹歌因其唱法中每一句都有“嘹—嘹—嘹”作为衬词拖腔而得名,是一种流传于以广西百色市平果县为中心的右江流域及周边地区的古老山歌。它主要反映壮族人民劳动、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历史等方面内容。壮族嘹歌蕴含着壮族人民独特的民俗文化,是壮族人民智慧、文化与民俗的结晶。

“三月三”歌节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三月三”歌节最为隆重。壮族一向以能歌著称,早在汉代刘向的《说苑·善说篇》中,就有关于先秦时期壮族先民所唱的《越人歌》的记载。壮族三月三是广西打造的展现民族文化魅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凝聚发展动力的盛会。每年“壮族三月三”期间全区开展1000多项欢庆活动。

牛魂节

“牛魂节”,又称“牛王节”、“开秧节”。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进行,有的地区固定于农历四月初八进行,因为相传这一天是牛王的诞辰。

歌圩

歌圩盛行于壮族地区。各地圩期不完全一样,但大体上春秋二季为最盛。春季多于春节后的一段时间,为正月初四或正月初七、二月十九、三月初三、三月十六等等;秋季则多于中秋节后的一段时间,为八月十五或九月初九、十月初十等。此外,还有不定期的歌圩,这是经常的普遍的。定期歌圩一般一年举行三两次,规模大者上万人参加,小者也有一二千人。

歌会

歌会与歌圩有所不同,大概是从歌圩派生出来的。歌会的会期不一定,只要有需要,随时都可以进行。参加歌会的人数多者上千,少者三二十。歌会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表现壮族人民变革社会、变革生活的思想激情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为主题。

蛙图腾与蚂节

同许多民族一样,壮族也曾普遍存在过图腾崇拜。其图腾物像种类很多,如太阳、月亮、星星、雷电、鳄鱼、蛇、犬、牛、虎及榕树、竹、木棉等。蛙类也是其中之一。蛙最早是壮族先民瓯部落的图腾,春秋战国时代,在西瓯人中已占据保护神的地位。直到近现代,一些地方的壮族人对蛙仍然敬若神明,认为它是雷王公子,被作为天使派到人间来的。所以壮族先民铸造的铜鼓鼓面上常有蛙的立体雕塑,东兰、巴马、天峨、凤山等地还保留有祀蛙的“蚂节”。

六郎节

文山州境内壮族的六月节(农历6月初一。因地域不同,有的地方是过农历7月初一)又叫过小年,亦有“六郎节”、“七郎节”的不同称谓。是境内壮族侬支系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节日。节日期间,三天不做任何农活(和春节一样),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宰牛杀鸡、染五色糯饭,进行祭祀活动,极为热闹、欢快。

陇端节

富宁壮族农历一至四月间的陇端节又叫陇端街,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相传起源于对壮族英雄侬智高的纪念活动。节日期间,人们盛装歌舞,热闹非凡,一台台壮戏连日连夜地表演,白天演武戏,夜里演文戏。

九、壮族有什么习俗?

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最近,我来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贺州市旅游,在贺州市的八步区南乡镇,观看了一场他们的“非遗展演”,很有特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说到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非遗项目,那肯定就是“舞火猫”了。舞龙舞狮我算是见得比较多了,可“舞火猫”我还真是第一次听说,感觉特别新奇。

“舞火猫”又叫“舞猫”,也叫“壮族舞火猫”,当地村民通常是在春节期间举行这项民俗活动,主要是用来祈福新年,寄托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在“舞火猫”的展演过程中,当地村民都换上了节日的服装,头上插着香,显得神秘又隆重,让人印象深刻。

另外,现场还有一条用稻草扎成的“长猫”,像舞龙一样被举在头顶,而且“长猫”身上同样也插满了香,少数民族风情浓郁。

接下来,有几只“小老鼠”爬了出来,在现场到处乱窜,当然,这些“小老鼠”都是由人扮演的,非常生动活泼。

然后,一只“大猫”也突然出现了,“大猫”则是由两个人共同扮演的,同样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舞火猫”的重头戏就是“大猫”开始抓老鼠,只见“小老鼠”四处乱窜,“大猫”则一边戏弄“小老鼠”,一边步步紧逼,整个过程很有趣味。

当然,最后的结局肯定就是“大猫”将“小老鼠”都一网打尽,预示着来年风调雨顺,灾祸全部被赶走,可以继续大丰收。

原本,我还以为“壮族舞火猫”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应该是普遍流行的一种风俗活动,结果我问了一些其他地方的广西人,他们好像也都没听说过。

因此,“舞火猫”应该是在贺州市特有的一种“壮族民俗”,尤其是在八步区的南乡镇一带流行,算是很有当地特色的文化。

据说,当初南乡镇的壮族祖先刚刚搬到此地时,周围都是荒山野岭,老鼠常常会将粮食偷吃或者毁坏,甚至威胁到了他们的生存。

后来,南乡镇的壮族祖先就家家养猫,猫把老鼠都赶走了,当地人也就开始崇拜猫神,也形成了“舞火猫”的特有风俗,现在还成为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要非遗项目。

那么,你有没有听说过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特有的非遗项目“壮族舞火猫”?如果以后有机会再来贺州旅游的话,你想不现场看一看?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哦!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我: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十、壮族为什么叫壮族?

壮族的先民是属古代百越族群,壮族自称因地而异,有“布爽”、“布壮”、“布侬”、“布曼”等20余种,解放后,统称“僮族”。1956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倡议,经国务院批准,改称“壮族”。

 1956年,在酝酿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时,当时壮族的“壮”字还是“僮”字。周总理在一次座谈会上说:“‘僮族’的‘僮’字有两音,一个是‘zhuang’,一个是‘tong’,容易读混;特别是它还含有‘仆人’的意思,如‘书童’,显得‘对少数民族不尊重’。这也反映了旧社会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歧视。

现在,解放了,少数民族和汉族—样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对少数民族要一视同仁,改变错误的看法。因此,我建议将‘僮族’的‘僮’字改为‘壮’字,它的意思就大变了,不仅是健壮、茁壮的意思,还有充满活力的意思。我们就是希望壮族兄弟身体健壮,壮族自治区发展蓬勃向上,好像充满活力的青年人一样……”

会场上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周总理摆了摆手,示意大家停下来,然后笑吟吟地说:“我说的只是个意见,大家再考虑考虑,畅所欲言,集思广益,看怎么改更好一些?”

后来,大家都同意了周总理的提议,在1958年广西顺自治区成立后把这个字改过来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下一篇:山东枣庄隐藏特产?
上一篇:砂拉越州沙捞越